南郑县农业局赴岚皋县考察魔芋产业情况报告
2016年10月24日至25日,由南郑县县农业局组织帮扶的福成镇中营村镇村两级主要领导、村民代表和县局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一行6人,对陕西魔芋种植大县强县安康岚皋县魔芋产业进行了为期2天的考察,岚皋县农林科技局魔芋局领导全程陪同,对种植大户、龙头加工企业种植技术全方位进行了考察,后又深入我县黎平镇魔芋基地、南郑县宏力魔芋加工企业进行了对比考察,“岚皋模式”“南郑模式”两种不同的思路,带给我们新的发展思维。
一、“岚皋模式”有机魔芋林下种植
1 岚皋县情及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岚皋地处秦岭南部,大巴山北麓,不通高速,不通铁路,境内“九山半水一分田”,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人口17万,是国家级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1.7万户4.32万人。受交通和自然条件限制,岚皋发展相对滞后。直到2013年,财政收入才越亿,而财政支出全靠国家转移支付,财政也因此被称为“化缘财政”。
岚皋是一个魔芋大县,有10万亩耕地适宜魔芋生长,60%的林地可种植林下魔芋,是全国魔芋最佳适生区之一。独特的富硒地理环境,孕育出具有“肠道清道夫”之称的神奇魔芋,诞生了一个个助农增收的魔芋园区。依托山林资源,魔芋规模快速发展。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种植面积由不足2000亩发展到10万亩,芋农人均增收2000元。魔芋产业一项年产值达到3亿元,岚皋成为名副其实的“魔芋之乡”。岚皋县被全国魔芋协会授予“9大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岚皋魔芋还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安康全市已有魔芋初加工企业27家,精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岚皋县要占半壁江山。2015年,全市各类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芋能力达到35万吨。以即食食品为代表的魔芋深加工产品已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
2 岚皋县林下魔芋种植的技术先进经验
魔芋加工原料种植基地由于受魔芋病害危害、品种单一、种源不足、耕地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种植效益低下,基地发展缓慢,生产加工脱节,严重制约魔芋产业的发展壮大。岚皋县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的林下种植魔芋模式,规避了病害,扩张了基地,壮大了产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更是一种先进实用的技术创新,为魔芋基地建设、魔芋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魔芋是岚皋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打破魔芋软腐病、白绢病这一制约基地健康发展的瓶颈,岚皋县始终坚持以突破病害防治为主线的艰苦探索,科技人员常年进行各类试验、研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当大田魔芋病害重时。种在林下的魔芋却生长健壮,病害轻。鉴于此,研究人员陆续组织开展了不同树种林(杜仲林、漆树林、板栗树林、杉树林、混交林)、不同荫闭度下、不同海拔区域林下种植魔芋的研究。研究发现,以刺槐树下荫闭度为50%的效果最好,多年种植平均发病率在4%以下,并且当年就能从林下获得优质种子,林下扩繁种子方式充分得到认可,平均产鲜魔芋45t/hm2,增产增收,效益明显高于大田。因此,生产目标由单纯生产种子发展为既生产种子又生产商品芋的林下种植魔芋模式,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魔芋主要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稀疏林下,利用魔芋未经驯化的半野生习性,采取“从林中来,到林中去”的原生态种植方式,很好地满足了魔芋生长对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恢复了种性,使其生长健壮,并规避病害,节本增效,形成了“林下种植,健康栽培,循环发展”的基地发展模式。魔芋为喜阴植物,具有喜温暖、怕高温,喜阴凉、怕强光,喜潮湿、忌水渍等生理特性。而适宜的林地环境为魔芋健康生长提供了最佳的空间。 林下种植,充分利用肥沃的腐殖土为魔芋生长提供养分;树根发达的根系固锁水分,防止干旱缺水影响魔芋的生长,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同时魔芋对林地有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的功效,减少了林地的管护成本。 一是林下繁育的种子优质,供大田生产,可有效解决种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多年生的林下魔芋不仅产种芋还产商品芋,实现了节本增效、循环发展。三是林下种植魔芋将种植区域的海拔下限降低了200m左右,扩大了魔芋的种植区域。四是林下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使魔芋植株健壮、生活力强,生育期延长(20d以上),生物产量提高。
3 魔芋林下种植技术
树种的选择
以小叶、枝条横生的树种为宜,大叶树种和枝条纵生的树种不适宜。岚皋县多为刺槐林下种植魔芋树种。
地块规划
选择缓坡林地、土层肥厚、向阳的地块,以确保地块不渍水、土壤肥力良好,种子能安全越冬。
荫闭度的控制
林下树木的株距为1m、行距为5m,林下种植魔芋,生产上多对林木进行疏枝,以满足魔芋适宜的光照条件,一般荫闭度在50%效果最好。
科学栽培
一是精选优质种芋(种子幼嫩、健康、单个重以不超过200g为宜)。二是规范种植,保证基本苗达7.5万株/hm2以上。三是适时化除,在魔芋未出土前15d左右(5月中旬、小满前后)进行1次化学除草(选择草甘膦系列药剂)。四是进行封园,田间管理结束后,尽量减少田间人事活动。岚皋县魔芋林下种植模式的成功运用,使基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健康发展。 岚皋县委、县政府在抓魔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懈怠,持之以恒,从不退却;其次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为突破魔芋病害难题,岚皋县科技人员始终坚持试验研究,注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总结出魔芋林下种植模式,规避了病害,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 岚皋县在抓魔芋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制定的一套班子抓落实、一支队伍送技术、一批组织(专业协会)搞服务、一份订单保生产、一项考核保绩效的“五个一”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将产业发展各环节都落实,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大力发展魔芋林下种植的强劲合力。 2011年7月,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在岚皋县召开了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岚皋县魔芋林下种植模式,指出该模式是一项技术创新,并具有很高的科学实用价值,值得其他魔芋主产区进行借鉴学习和推广,但同时也指出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魔芋林下种植模式。 大田栽培用种全部使用林下种芋,采挖后的小芋及芋鞭再返回林下进行扩繁,始终保持健康种芋进大田,实现种子繁育和商品生产在林、田之间的健康良性循环。
二、现场考察情况
考察组原计划看一个魔芋林下种植园区、一个玉米魔芋套种基地、一个加工园区,因为下雨公路塌方玉米魔芋套种基地未考察。因时间关系我们重点考察了南宫山镇桂花村德成魔芋示范园和岚皋县渝云魔芋科技公司。
南宫山镇桂花村德成魔芋示范园是王德成个人利用自留山及流转山林建成的占地500亩种植园,以槐树林下套魔芋为主。我们去的时候王德成正在建一个投资40万的魔芋切片烘干室,他的想法就是鲜魔芋行情不好时就搞切片烘干,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经济收入又能给其他芋农产品销售提供方便。像德成魔芋示范园这种规模全县不下40家。王德成告诉我们,他第一年买种子、流转荒山土地,年年发展,现在不到三年发展到了500亩,投资100万元,每年出售商品魔芋和种子达到60万元左右。政府帮助修了道路和初加工设备。
渝云魔芋科技公司总经理周益斌陪同考察组一行参观了生产车间和产品陈列室,并听其介绍企业发展情况。渝云魔芋先后与12个镇签订购销合同,辐射带动发展魔芋9万亩,覆盖1.8万户。并探索建立“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采取企业党员包联的方式,全力推动魔芋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现在企业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改进加工技术研发魔芋即食粉条和代餐粉,二是借助陕西供销企业集团平台加强电子商务建设,三是在西安组建营销中心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大园区管理实行产品可追溯体系保证质量。我们去的当天,岚皋县开秤收购商品魔芋,当地价格为3.4元每公斤。当时陪同考察的魔芋局领导给收购企业下达通知,岚皋县财政补助每公斤0.5元,收购价格执行3.8元每公斤,以保护当地魔芋种植户利益。岚皋县10多家魔芋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回收了全县所产的魔芋,还不够生产量,企业还要大量外调原料,每年也只能生产6个月。
在于岚皋县魔芋局最后的交流中,刘局长与我们达成共识,我们引进优质种子【保管储藏运输】、技术培训、产品销售,都可以全方位提供支持与帮助和合作。
我们从岚皋回来后,为了彻底搞清楚南郑县魔芋生产状况,我们于26号,通过南郑县农业局农技中心站与黎平镇农技站朱站长取得联系,深入黎平魔芋种植基地进行了考察,先后到了五郎坝等几个村;到农户到地里考察了种植情况。黎平镇的魔芋种植几乎代表了南郑县目前魔芋种植的现状:松散化、零星化、老方式;缺乏创新。全部是大田套种栽培;个户发展,规模很小。几乎没有林下种植面积,全部传统作业,也没有合作社组织牵头,所以产量很小,大田栽培以套种玉米为主。岚皋的做法是套种玉米、油菜、黄豆、向日葵,大量使用有机肥,农家肥需要发酵腐熟加煨火山灰。而黎平还是传统直施加化肥。
从安康岚皋的考察情况来看,南郑县对魔芋产业重视不错,政府扶持力度大于岚皋县,两县产业效益却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缺乏有组织的引导,缺乏先进的创新管理技术,缺乏发展大户的引导,缺乏公司加农户的基地建设动力。部分种植户是以套取政府补贴为目的,面积缩水产量上不去,应该引起重视。
三 对南郑县魔芋加工企业的考察
我们与农业局先后两次对宏力贵明魔芋加工厂进行了种子、产品回收考察,该厂在原有的几个老厂的基础上,在阳春桥建设的现代化新厂已经投入使用。由于产量问题,原材料全县远远不够该厂使用,厂方除在汉山建有生产种植基地外,每年还要从外县大量调回原材料以满足加工需求,由于近几年魔芋食品价格波动,但以出口日本、韩国和国内需求量日益增长,价格开始上涨
我们与该厂初步达成提供架藏越冬优质种子40吨和年产3--500亩商品魔芋的合作意向以建设福成镇中营村脱贫魔芋林下种植产业合作。
四 结论
南郑县已经有多年的魔芋种植栽培历史,但产业不能形成规模化,无法在魔芋产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无法应变魔芋价格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岚皋县30年发展的经验,完全可以在我县海拔800---1200米的贫困山区进行林下与大田结合的种植模式,是精准扶贫山区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以“岚皋模式”结合我县山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南郑魔芋的南郑模式”,以合作社牵头,发展大户、初加工厂,在种子繁育、储藏,产品销售上,实行政策引导支持,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干预保护,优化政策支持力度,对南郑魔芋种植将起到立杆见影,取长补短、对症下药的作用,使南郑县这一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活力,助推山区脱贫致富,强大南郑经济添砖加瓦有重大意义。